當100英寸電視價格跌破5000元,行業正陷入一個荒誕悖論:面板廠8.5/10.5代線以超90%的稼動率瘋狂擴產,終端市場卻因需求疲軟陷入紅海廝殺。洛圖科技數據顯示,2025年Q1百吋電視市場份額同比激增154.6%,但開機率持續走低的陰影,讓這場“大屏革命”蒙上不確定性的迷霧。
價格戰背后是技術紅利的集中釋放。2024年中國市場MiniLED電視銷量同比大漲352%,滲透率從2.5%躍升至11.6%,海信、TCL、創維、小米四大品牌占據90%份額。TCL“萬象分區”技術以千級分區實現萬級畫質,海信RGB-MiniLED在5萬元高端市場拿下74%份額,中國軍團已掌控全球75%的MiniLED市場。但技術競賽正觸及物理極限——當分區背光從幾百增至幾千,畫質提升已難以被普通用戶感知;8K內容匱乏讓數萬元的8K電視淪為“參數擺設”,數千尼特亮度在普通客廳反而造成視覺疲勞。
硬件升級未能破解生態困局。盡管618期間京東百吋電視成交額暴增260%,但消費者仍習慣在小屏手機上刷短視頻。二十年前海信的預言正在應驗:缺乏網絡技術集成的電視,正在失去家庭中心地位。當前電視生態面臨三重割裂:內容分散在多個流媒體平臺,交互依賴復雜遙控器,場景局限于被動觀影。創維演示“電視點京東外賣”、TCL用明星直播強化場景體驗,但這些碎片化創新難改行業生態碎片化現狀——沒有統一開發標準,應用開發者不愿為數十個電視系統適配應用,電視淪為“大號顯示器”的命運似乎難以逆轉。
破局之道在于價值重心遷移。TCL“蝶翼華曜屏”用0.5%LR低反射膜解決環境光干擾,海信RGB-MiniLED突破“光色同控”技術降低能耗,這些創新證明顯示技術需回歸人本需求。當蘇超聯賽帶動京東百吋電視月銷暴增300%,球迷為“看清球員微表情”買單時,體育觀賽、家庭影院等垂直場景的價值被重新定義。但真正突破口在于生態共建:各品牌需開放系統接口,建立統一開發標準,吸引開發者構建“硬件+內容+服務”的一體化模式。正如二十年前行業從CRT轉向液晶的范式革命,如今電視產業需要從“參數競賽”轉向“體驗創新”,讓百吋大屏真正融入家庭數字生活中樞。
當每英寸價格跌至50元,中國電視品牌必須回答:用戶需要的究竟是更大的屏幕,還是更智能的客廳?答案將決定這場“大屏救贖”的終局。
(關鍵字:百吋電視)